成語:買空賣空
拚音 mǎi kōng mài kōng
解釋 買賣雙方都沒有貨款進出,隻就進出之間的差價結算盈虧。也用來比喻政治上招搖撞騙的投機活動。
出處 清《宣宗聖訓·清道光帝上諭》:“奸商開設太和字號,邀群結夥,買空賣空。”
例子 因為多年買空賣空的結果,文界就荒涼了,文章的形式雖然比較的整齊起來,但戰鬥的精神卻較前有退無進。(魯迅《準風月談·由聾而啞》)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投機行為
典故
一種商業活動。
投資者預料股票、債券、外幣或某些商品行情的漲落,買進或賣出,到期結算,從差價中獲取利潤。
因買賣雙方都沒有實物或貨款進出,故稱“買空賣空”。
梁啟超《實業與虛業》:“純粹買空賣空者,如各大通商口岸買賣金磅銀條及他種貨物之人,有濫發紙幣省分賣買紙幣之人是也。”也比喻招搖撞騙,搞投機活動。
魯迅《準風月談.由聾而啞》:“因為多年買空賣空的結果,文界就荒涼了。”
反義詞 童叟無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