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臨渴掘井
拚音 lín kě jué jǐng
解釋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沒有準備,臨時才想辦法。
出處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臨渴掘井的故事
例子 一著空虛百著空。臨渴掘井,悔之何及。(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五回)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事到臨頭才想辦法
比喻事到臨頭才想辦法,為時已晚。
春秋時,魯國內亂時魯昭公被迫出奔齊國。
齊景公問他,您這麽年輕,怎麽會失掉自己的國家呢?魯昭公回答道,我小的時候,許多人愛我,而我對他們不禮貌。
許多人勸諫我,我又出於忌恨而不采納,因此內外沒有輔弼之臣。
沒有輔弼之臣,巴結奉迎之徒即群擁而上。
他們就好象秋天的草一樣,雖然枝葉美觀茂盛而根基孤弱,秋風一刮,掃地以盡。
齊景公覺得他的總結很好,便對晏子說,如果讓他重新回國為君,豈不是可以與古代名君相比擬了吧!晏子回答道,不是這樣。
傻瓜愛吃後悔藥,笨蛋往往自己覺得聰明,落水者是因為不了解涉水之路,迷路人是因為事先未問路。
水沒到頂再問涉水之路,迷了路再去打聽,就好象快要打仗了才慌忙打造兵器,吃飯噎著了再去打井,即使速度再快,也來不及了。
【出典】:《晏子春秋·內篇雜上》:“魯昭公失國走齊,景公問焉,曰:‘子之年甚少,奚道至於此乎?’昭公對曰:‘吾少之時,人多愛我者,吾禮不能親。人多諫我者,吾忌不能從。是以內無拂而外無輔。輔拂無一人,諂諛者甚眾,譬之猶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葉,秋風一至,僨且揭矣。’景公辯其言,以語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國,豈不為古之賢君乎?’晏子對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賢。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後問隊,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遂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例句】:東漢·張仲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掘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明·朱伯廬《朱子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