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口耳之學
拚音 kǒu ěr zhī xué
解釋 指隻知道耳朵進口裏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出處 《荀子·勸學》:“小人之學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例子 是當時雖從事於經義,亦皆~。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八
語法 作賓語;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
典故
猶言耳食之學。
從道聽途說中知道一些皮毛而無實學的意思。
意思是說,君子求學是耳朵聽,心中領會,再通過身體力行加以實踐,從而使其一切都可為後人取法。
小人則不然,他們學習,隻不過是耳朵進,嘴裏出。
口耳之間才不過四寸左右,哪裏能使自己身心得到好處呢?更不用說可為他人所取法了。
【出典】:《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例句】: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六朝清談之習》:“是當時雖從事於經義,亦皆口耳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