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激薄停澆
拚音 jī bó tíng jiāo
解釋 形容振作人心,挽回不良的社會風氣。
出處 《梁書·明山賓傳》:“此言足使還淳反樸,激薄停澆矣。”
語法 作謂語;指挽回不良的社會風氣
典故
激:阻遏。
澆:薄。
阻止浮薄的社會風氣。
南朝梁明山賓的故事。
明山賓,字孝若,平原(今山東省平原西北部)人。
為人儒雅忠厚,7歲能言玄禮,13歲博通經傳。
累官東宮學士(官名·南北朝以後,負責文學撰述。
)兼國子祭酒(學官名,南北朝時,國子祭酒為國子監的主管官員)。
明山賓家中曾經財用窘迫,出售所用耕牛。
牛已賣人,錢也收訖(qì汽,完結,終了),於是對買主說:“這頭牛曾經得過漏蹄病,治愈已經好,恐怕以後再犯,不能不向您聲明。”買主聽後,立刻就把錢要了回去。
處士阮孝緒聽到此事,深有感慨地說:“這話足以使淳厚的社會風俗得到恢複,而把浮薄的社會風氣遏製住了。”
【出典】:《梁書》卷27《明山賓傳》406頁:“山賓性篤實,家中嚐乏用,貨(賣)所乘牛。既售受錢,乃謂買主曰:‘此牛經患漏蹄,治差(chài)已久,恐後脫發,無容不相語。’買主遽(jù劇,迅速,立刻)追取錢。處士阮孝緒聞之,歎曰:‘此言足使還淳反樸,激薄停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