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混淆黑白
拚音 hùn xiáo hēi bái
解釋 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製造混亂。指故意製造混亂,使人辨別不清。
出處 《後漢書•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例子 蓋黨史見紛爭,混淆黑白,雖稍與立異者,猶不可保,況素非其類邪?(章炳麟《致梁啟超書》)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故意製造混亂
典故
原作“白黑溷淆”,形容是非混亂,好壞不分。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
少通《歐陽尚書》,人號“關西孔子”,年五十,始出仕州郡,性公廉,不受私謁。
安帝永寧、延光中,先後任司徒、太尉。
當時宦官、女寵專擅朝政,政治腐敗,社會黑暗,人民生活痛苦。
為此,楊震上疏安帝,曆陳朝廷各種敗政,他說:“目前朝廷黑白混淆,是非顛倒,清濁不分,朝野忿怨。”後來宦官懷恨在心,遂向安帝誣告楊震謀反,將他免官,楊震也被迫自殺。
【出典】:《後漢書》卷54第1764頁《楊震傳》:“時詔遣使者大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豐及侍中周廣、謝惲等更相扇動,傾搖朝廷。震複上疏曰:‘……白黑溷淆,清濁同源,天下嘩,鹹曰財貨上流,為朝結譏。”
【例句】:《明史·聊讓傳》:“曩上皇在位,王振專權,忠諫者死,鯁直者戍,君子見斥,小人驟遷,章奏多決中旨,黑白混淆,邪正倒置。” 魯迅《華蓋集·並非閑話》:“宣言中所謂‘若離若合,殊有混淆黑白之嫌者,似乎也就是為此輩的手段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