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浩浩蕩蕩
拚音 hào hào dàng dàng
解釋 原形容水勢廣大的樣子。後形容事物的廣闊壯大,或前進的人流聲勢浩大。
出處 《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宋·範仲淹《嶽陽樓記》:“浩浩蕩蕩,橫夫際涯。”
例子 一時隻見寧府大殯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從北而至。(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
語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流或水流等
典故
浩浩:水盛大的樣子。
蕩蕩:廣大的樣子。
本指水勢浩大。
語本《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也形容空曠廣闊。
《淮南子.精神訓》:“芒然仿佯於塵垢之外,而消搖於無事之業,浩浩蕩蕩乎,機械之巧,弗載於心。”後多形容隊伍規模盛大,氣勢雄壯。
反義詞 風平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