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和氣致祥,乖氣致異
拚音 hé qì zhì xiáng guāi qì zhì yì
解釋 和氣:溫和的氣象;致:招致;祥:吉祥;乖氣:不和諧的氣氛;戾:罪過。和睦融洽的氣氛可致吉祥,不和諧的氣氛則招致災禍。
出處 《漢書•劉向傳》:“由此觀之,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
語法 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書麵語
典故
和氣:和睦的氣氛。
致:招致。
祥:吉祥。
乖氣:乖戾的氣氛。
異:災異。
意謂和睦招致吉祥,不和睦招致災禍。
舊時調解糾紛時常用作勸慰的話。
語出《漢書.劉向傳》:“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宋.鄭樵《通誌.災祥略序》:“國不可以災祥論興衰,家不可以變怪論休咎,惟有和氣致祥,乖氣致異者,可以為通論。”後亦引作〔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戾:罪過。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中:“和氣致祥,乖氣致戾,處家固然也,即涉世亦何莫不然?”《兒女英雄傳》二七回:“想到這裏,就令人不能不信‘不善餘殃,積善餘慶;乖氣致戾,和氣致祥’的幾句話了。”也單引〔和氣致祥〕。
三國.魏.曹植《魏德論.時雨謳》:“和氣致祥,時雨滲漉。”《鏡花緣》七一回:“田家因不分家,那棵紫荊又活轉過來,豈不是‘和氣致祥’的明驗麽?”
近義詞 和氣致祥,乖氣致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