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拚音 bù chī bù lóng bù zuò ē jiā wēng
解釋 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塗。
出處 錢鍾書《圍城》:“人全貪小利;‘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罷。”
例子 錢鍾書《圍城》:“人全貪小利;‘~’,就算了罷。”
語法 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勸誡人
阿:前綴,用在稱呼的前頭。
家( ㄍㄨ gū ):同“姑”,指丈夫的母親。
翁:指丈夫的父親。
不裝聾作啞,就當不了公婆。
意謂做長輩要寬宏大量,對某些小事,不宜過分明察。
這原是古代諺語,最早見於《太平禦覽》卷四九六引《慎子》:“諺雲: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這裏“公”與“王”對舉,是“公侯”之意。
漢.劉熙《釋名》卷四:“裏語曰:不瘖不聾,不成姑公。”《宋書.庾炳之傳》:“不癡不聾,不成姑公。”這裏“公姑”連用,始作“公婆”解。
《隋書.長孫平傳》:“鄙諺曰: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這裏又將“姑公”寫作“家翁”。
後多引作〔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唐.趙磷《因話錄》卷一:“郭曖嚐與升平公主琴瑟不調,尚父拘曖,自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諺雲: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資治通鑒.唐紀四十》引作“不癡不聾,不作家翁。”《鏡花緣》九三回:“又道:‘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細細想去,卻很有意味。”錢鍾書《圍城.七》:“有時她做的菜似乎量太少,我想,也許她買菜扣了錢,人全貪小利的。‘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罷。”
近義詞 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英語 Where ignorance is bliss,it's folly to be w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