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管鮑之交
拚音 guǎn bào zhī jiāo
解釋 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出處 《列子·力命》:“生我者也,知我者鮑叔也。”
例子 前與蘇子瞻山河訂誓,本為~,名位相傾,頓起孫龐之隙。 明·陳汝元《金蓮記·詩案》
語法 作賓語;用於好朋友
指春秋時齊桓公之兩位大臣管仲、鮑叔牙交情深厚。
後以此典比喻最親密、最知心之好友。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
後人因其諡敬,稱“管敬仲”。
潁上(潁水之濱)人。
少時與鮑叔牙友善。
齊桓公即位,任鮑叔牙為宰(掌王家內外事務),鮑叔牙堅辭不就,極力推薦管仲為相(對君主負責總攬政務之最高官)。
管仲對政治、經濟、軍事、官製都有改革,注意選拔人才,治理國家。
從此齊國大振。
後幫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使其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管仲曾說:“我起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道經商,分財利時我自己多分,鮑叔不認為我是貪財,而知道我是貧困。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艱難,鮑叔不認為我愚笨,知道時機有順利與不順利之區別。我曾經幾次做官幾次被主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賢,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幾次參加戰鬥,幾次敗走,鮑叔不認為我膽小,知道我還有年老母親。公子糾(齊襄公之子,齊襄公死,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失敗,召忽(齊國人,輔佐公子糾)為此自殺,我被囚禁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以小節有虧為羞恥,而是以功名不顯赫於天下為羞恥。生我的是父母,理解我的是鮑叔呀。”此典又作“管鮑”、“深知在叔牙”、“夷吾鮑叔”、“分金管鮑”、“管鮑金”、“鮑叔知”、“管鮑之好”。
【出典】:《史記》卷62《管晏列傳》2131、2132頁:“管仲曰:‘始吾困時,嚐與鮑叔賈(gǔ古,作買賣),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嚐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嚐三(指多次)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不賢),知我不遭時也。吾嚐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qiè切,膽小),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例句】:唐·杜甫《貧交行》:“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唐·李嘉祐《奉和杜相公長興新宅》:“雅望歸安石,深知在叔牙。” 宋·曾鞏《論交》:“夷吾、鮑叔貧賤間,分財亦不辭多取。” 元·孟漢卿《張鼎智勘魔合羅》:“更做道錢心重,情分少,枉辱末殺分金管、鮑。” 元·汪元亨《雁兒落過得勝令·歸隱》:“且食夷、齊粟,休分管、鮑金。” 明·陳汝元《金蓮記·詩案》:“前與蘇子瞻山河訂誓,本為管鮑之交,名位相傾,頓起孫、龐之隙。” 現代·郭沫若《再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家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
反義詞 點頭之交 , 孫龐之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