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沽名釣譽
拚音 gū míng diào yù
解釋 沽:買;釣:用餌引魚上鉤,比喻騙取。用某種不正當的手段撈取名譽。
出處 《管子·法法》:“釣名之人,無賢士焉。”《後漢書·逸民傳序》:“彼雖硜硜有類沽名者。”
例子 有一種人,不幹實事,專會沽名釣譽。
語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獵取名譽
沽:買。
釣:用餌引魚上鉤,比喻用手段取得。
指矯情做作,用手段獵取名聲或讚譽。
金.張建《高陵縣張公去思碑》:“非若沽名釣譽之徒,內有所不足,急於人聞,而專苛責督察,以祈當世之知。”明.張鳳翼《灌園記.齊王拒諫》:“我隻道你隻不過是沽名釣譽,卻不道長他的誌氣,滅我的威風。”《紅樓夢》五六回:“倘或我隻顧沽名釣譽的,那時酒醉賭輸,再生出事來,我怎麽見姨娘?”亦作“沽名吊譽”。
元.宮天挺《範張雞黍》三折:“自恨我奔喪來後,又不是沽名吊譽沒來由。”《群音類選.犀珮記.貞節自持》:“想班姬淒涼可歎,又何勞沽名吊譽在人間。”亦作“吊譽沽名”。
《群音類選.十義記.毀容不辱》:“非是奴吊譽沽名也,隻圖一死,完全節義名。”亦作“釣名沽譽”。
明.方孝孺《豫讓論》:“釣名沽譽,眩世駭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紅樓夢》三六回:“好好的一個清淨潔白女子,也學的釣名沽譽,入了國賊祿鬼之流!”亦作“釣譽沽名”。
明.無名氏《四賢記.弄璋》:“常言道濟人之急,並不是釣譽沽名做聲勢。”亦作“沽名幹譽”。
明.無名氏《鳴鳳記.驛裏相逢》:“追想我昔日糾劾仇賊,豈是沽名幹譽,也隻要三策安邦國,一劍誅豪右。”《清史稿.童華傳》:“世宗召見,責以沽名幹譽,對曰:‘臣竭力為國,近沽名;實心為民,近幹譽。’”亦作“沽名邀譽”。
《清史稿.白潢傳》:“國家經製錢糧,豈可意為增減?若此稅不當收,潢當請豁免,何得以公捐代完,沽名邀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