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苟延殘喘
拚音 gǒu yán cán chuǎn
解釋 苟:暫且,勉強;延:延續;殘喘:臨死前的喘息。勉強延續臨死前的喘息。比喻暫時勉強維持生存。
出處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苟延殘喘乎?”
例子 窮得當賣全無,雖隻區區四金,到也不無小補,又可以苟延殘喘得好幾日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八回)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勉強維持
典故
苟延:勉強延續。
殘喘:臨死前殘存的喘息。
謂勉強維持一線生命。
也比喻其他事物勉強存在下去。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苟延殘喘乎?”魯迅《花邊文學.序言》:“在這種明誅暗殺之下,能夠苟延殘喘,和讀者相見的,那麽,非奴隸文章是什麽呢?”亦作“苟延殘息”。
宋.朱熹《乞追還待製職名及守本官致仕奏狀四》:“實緣病勢危迫,方敢冒昧,今雖苟延殘息,終是不堪異日使令,不敢更叨廩祿。”亦作“苟留殘喘”。
明.高明《琵琶記.蔡婆埋冤五娘》:“奴家自把細米皮糠逼邏吃,苟留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