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風行草偃
拚音 fēng xíng cǎo yǎn
解釋 偃:倒伏。風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出處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例子 世俗日淺,小小舉措已足以震動一世,使秘書得展其所為,於今日斷可以風行草偃。(宋·陳亮《又癸卯秋書》)
語法 作謂語、定語、分句;用於書麵語
典故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顏淵》論述君民關係時說:君猶若風,民有如草。
草應風而倒伏。
後因用為以德化民之典。
《三國誌.吳書.張紘傳》裴鬆之注引《吳書》:“紘至,與在朝公卿及知舊述策材略絕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