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魚遊釜底
拚音 yú yóu fǔ dǐ
解釋 魚在鍋裏遊。比喻處境十分危險,有行將滅亡之虞。
出處 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夫魚遊釜底,燕處焚巢,旦夕偷生,不自知其頻於外殆,我同胞其何以異是耶?”
例子
魚遊釜底難持久。
★清·洪楝園《後南柯·宮議》
語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快要滅亡
形容魚已放進鍋裏,隻能待斃,別無出路。
順帝漢安元年(142年),張綱以不畏權貴,彈劾大將軍梁冀而外放為廣陵(今揚州)太守。
當時,張嬰率領的人民起義軍縱橫廣陵,“積十餘年,朝廷不能討”。
綱之任,即親至其壘,問所疾苦,諭以利害,進行勸降。
張嬰等極為感動,說:“我們這些荒野愚民,無法將真實情況上告朝廷,又不堪當地不法官吏欺壓,才湊在一起發動反叛,就好象放在鍋中的魚一樣,危在旦夕。現在聽你這番開導,實是我們再次獲得新生的機會。”次日,即率眾歸降,張綱又親自為他們安排住宅、田地,使他們安居樂業。
當地的形勢也迅速安定下來。
【出典】:《後漢書》卷56第1818頁《張綱傳》:“時廣陵賊張嬰等眾數萬人,殺刺史、二千石,寇亂揚徐間,積十餘年,朝廷不能討。冀乃諷尚書,以綱為廣陵太守,因欲以事中之。……既到,乃將吏卒十餘人,徑造嬰壘,以慰安之,求得與長老相見,申示國恩。……嬰聞,泣下,曰:‘荒蠻愚人,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相聚偷生,若魚遊釜中,喘息須臾間耳。今聞明府之言,乃嬰等更生之辰也。’”
【例句】: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而將軍魚遊於鼎沸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