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筆抹殺
拚音 yī bǐ mǒ shā
解釋 比喻輕率地把成績、優點全部否定。
出處 明·沈德符《野獲編》:“遂將前後愛書,一筆抹殺。”
例子
然而新的批評家不開口,類似批評家之流便趁勢一筆抹殺。
★魯迅《二心集·我們要批評家》
語法 作謂語;指全盤否定
歇後語 秀才行凶
比喻輕率地把優點、成績等全盤否定。
明.沈德符《野獲編.嘉靖大獄張本》:“是時席元山雖狠愎,亦未敢遽執其事,尚請覆核。而世宗獨斷,直謂議禮新貴所昭雪,即蹠蹻亦必曾史。遂將前後爰書,一筆抹殺。”魯迅《二心集.我們要批評家》:“然而新的批評家不開口,類似批評家之流便趁勢一筆抹殺:‘阿狗阿貓。’”朱自清《文物.舊書.毛筆》:“曆史和舊文化,我們應該批判的接受,作為創造新文化的素材的一部,一筆抹殺是不對的。”亦作“一筆抹煞”。
《老殘遊記》一一回:“其理本來易明,都被宋以後的三教子孫挾了一肚子欺人自欺的心去做經注,把那三教聖人的精義都注歪了!所以天降奇災,北拳南革,要將曆代聖賢一筆抹煞,此也是自然之理,不足為奇的事。”魯迅《南腔北調集.“連環圖畫”辯護》:“我在《現代》上看見蘇汶先生的文章,他以中立的文藝論者的立場,將‘連環圖畫’一筆抹煞了。”亦作“一筆抹倒”。
《兒女英雄傳》二五回:“何況人家為我父母立塋安葬,蓋祠奉祀,是何等恩情,豈可一筆抹倒。”
英語 cut to the bone
德語 etwas mit einem Federstrich zunichte ma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