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羞與噲伍
拚音 xiū yǔ kuài wǔ
解釋 噲:樊噲。韓信鄙視樊噲,不屑與他同為列侯。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為可恥。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嚐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例子 無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恥與為伴
故事 劉邦建立西漢後,封曾經在鴻門宴上立功的樊噲為“舞陽侯”,由於擔心大將軍韓信握兵自重,削其兵權改為楚王,接著又降為淮陰侯。一次韓信從樊噲門前走過,樊噲跪迎韓信。事後韓信後悔自己竟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而感到羞愧
噲(kuài快):樊噲,漢初武將。
此典指韓信漢初立大功,封王。
但被懷疑猜忌,降為淮陰侯,他不願比自己差的樊噲在一起。
後以此典表示羞與自己所輕視的人在一起。
韓信(?——前196年),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
秦末農民起義,初屬項羽,未被重用,繼歸劉邦,因官小而走,被蕭何追回,力薦,任大將軍。
楚、漢戰爭時,劉邦采其策,攻占關中(今河南靈寶縣東北故函穀關以西以及今陝西和甘肅東部秦嶺以北地區)。
劉邦在滎陽、成皋(二地今屬河南)間與項羽相持,韓信率軍抄襲項羽後路,破趙取燕、齊,占據黃河下遊之地,劉邦封他為齊王。
前202年,率軍與劉邦會合,擊滅項羽於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
西漢建立,改封楚王。
高祖劉邦妒忌他的才能,以謀反嫌疑,降為淮陰侯。
因此常稱病,心中不樂。
羞與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等並列。
韓信曾過舞陽侯樊噲家,樊噲跪拜迎送,口中稱臣,說:“大王肯光臨臣家,實在榮幸!”韓信出門,笑歎說:“我和樊噲這樣人在一起,真感到羞恥。”此典又作“羞與為伍”、“噲等伍”、“與噲伍”、“恥與噲伍”、“噲伍”、“伍噲”。
【出典】:《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2609、2627、2628頁:“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項王亡將鍾離眛(mò末)家在伊廬(今湖北南漳東北),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漢王怨眛,聞其在楚,詔楚捕眛。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雲夢(今湖北新州、安陸、雲夢、鍾祥、荊門、枝江、鬆滋、監利、洪湖等縣),發使告諸侯會陳(今河南淮陽縣):‘吾將遊雲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眛計事,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係信。至雒(luò洛)陽(今河南洛陽市西),赦信罪,以為淮陰侯。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信嚐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例句】: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黨錮列傳》:“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 宋·蘇軾《生日蒙劉景文以古畫鬆鶴為壽》:“君今噲等伍,誌與湛輩各。” 宋·李廷忠《謝王樞使薦舉啟》:“生乃與噲伍,猶未離七選之階。” 元·耶律楚材《用前韻感事》:“生平恥與噲伍行,杜門養拙安無常。” 清·歸莊《贈陸桴亭》:“君是泰師我敢友,生非噲伍爾能知。”
近義詞 羞與為伍
反義詞 引以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