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九回腸
拚音 jiǔì huí cháng
解釋 形容回環往複的憂思。回腸:形容內心焦慮不安。
出處 梁簡文帝《應令》:“望邦畿兮千裏曠,悲遙夜兮九回腸。”唐·馮延巳《酒泉子(芳草長川)》:“風微煙澹雨蕭然,隔岸馬嘶何處。九回腸,雙臉淚,夕陽天。”
例子
落霞與孤騖齊飛,風急江天過雁哀,卻是一隻折腳雁,叫的人九回腸,這是鴻雁來賓。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
語法 作謂語、狀語;指愁苦
九:泛指多。
憂思愁苦深重,使肚腸屢次為之回轉。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負罪受辱的人難以安身,地位低賤的人多受誹謗和非議。我僅僅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就橫遭這種慘禍,被同鄉恥笑,玷汙了祖宗,我還有什麽臉麵再給父母上墳掃墓呢?即使再過一百代,這種汙垢卻更嚴重了。所以我極度痛苦,腸子一天要攪動多次,坐在屋內恍惚迷離,好像丟失了什麽;外出時竟不知自己要到哪裏去。每當想到自己遭到這種奇恥大辱,混身出冷汗,沾在衣裳上。”後以“九回腸”為詠內心憂愁至深的典故。
【出典】:《漢書》卷62《司馬遷傳》2736頁:“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汙辱先人,亦何麵目複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嚐不發背沾衣也。”
【例句】:南梁·簡文帝《應令》:“望邦畿兮千裏曠,悲遙夜兮九回腸。” 唐·白居易《長相思》:“思君春日遲,一日腸九回。” 唐·白居易《酬鄭侍禦多雨春空過》:“下疾不成雙點淚,斷多難到九回腸。” 唐·劉禹錫《望賦》:“秋之景兮懸清光,偏結情兮九回腸。” 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嶺樹重遮千裏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唐·崔櫓《春日即事》:“畫橋春暖清歌夜,肯信愁腸日九回。” 唐·韓偓《登南神光寺塔院》:“無奈離腸日九回,強攄離抱立高台。” 宋·歐陽修《黃溪夜泊》:“楚人自古登臨恨,暫到登臨已九回。” 元·倪瓚《風雨》:“燈影半窗千裏夢,泥塗一日九回腸。” 元·無名氏《玩江亭》3折:“盼望的我九回腸斷,思量的我兩眉僝僽。”
近義詞 九回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