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盡信書不如無書
拚音 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
解釋 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
出處 語出《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例子
曆史可信嗎?我們隻能說:大體可信。如果說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虛無主義。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古訓,
還是有道理的。
★孫犁《我的史部書》
語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麵語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武成》是《尚書》中《周書》的篇名。《尚書》又稱《書經》或《書》。《尚書》相傳為記載虞、夏、商、周四代典章文獻的匯編,其中《秦誓》至《秦誓》三十二篇稱為《周書》),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漂杵也!’”
孟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完全信書,還不如沒有書,書籍中的思想內容不一定全是正確的,如果不加分析地一概全信,那就會上當,以至自己也免不了發生謬誤。
孟子接著舉例說,他對於《周書.武成》這篇文字,隻不過取其兩三頁可靠而合理的東西罷了。
至於說到武王伐紂時“血流漂杵”的記載,孟子是不以為然的。
他認為,既然武王是以有道伐無道,怎麽會殺那麽多的人呢?
孟子不迷信書的意見本來是正確的,但是他在舉例說明這個問題的時候,卻把《武成》的意思給誤解了。
其本來的意思是說,紂王的部下因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並不是說武王殺人過多。
孟子為了宣揚“仁者無敵於天下”這一點,竟至發生了一點誤會。
何況說即使是正義的戰爭,雙方作戰也免不了巨大的犧牲呢!
後因以“盡信書不如無書”用為泛指不要迷信、拘泥於書本的典故。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漢章帝》:“有虞氏五載一巡守,歲不給於道途,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