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政出多門
拚音 zhèng chū duō mén
解釋 原意是政令出自幾個卿大夫的門下。指中央領導軟弱,國家權力分散。
出處 《左傳·成公十六年》:“魯之有季孟,猶晉之有欒範也,政令於是乎成。今其謀曰:‘晉政多門,不可從也。’”
例子 古者一相,專任賢也,今宰執員多,~,轉相疑忌,請損之。 《元史•何瑋傳》
語法 作謂語、分句;指政局混亂
門,門戶,宗派。
政出多門,形容主張不一致,各行其是。
公元前529年,晉昭公邀諸侯會盟於平丘。
在盟會上,鄭國大夫子產力爭向晉國少納貢賦。
他說,諸侯之間休息甲兵,不搞戰爭,是好事。
但是作為霸主的晉國催征貢賦的使臣無月不至,逼令小國完納,使得小國無法生存。
決定小國生存還是滅亡,就看今天了。
會議從中午一直開到晚上,晉國才同意子產的要求。
簽訂盟約之後,子太叔責備子產說:“如果諸侯為此前來討伐鄭國,不是更難對付嗎?”子產說:“晉國政事出於很多家族,他們自己先不能一心一德,苟且偷安尚且不及,哪裏還有力量討伐別的國家。一個國家不和別國力爭,就會遭到欺淩,還成什麽個國家?”
【出典】:《左傳·昭公十三年》:“及盟,子產爭承,曰:‘……諸侯靖兵,好以為事。行理之命,無月不至。貢之無藝,小國有闕,所以得罪也。諸侯修盟,存小國也。貢獻無極,亡可待也。存亡之製,將在今矣。’自日中以爭,至於昏,晉人許之。既盟,子太叔咎之曰:‘諸侯若討,其可瀆乎?’子產曰:‘晉政多門,貳偷之不暇,何暇討?國不競亦陵,何國之為?’”
【例句】:唐·姚思廉《梁書·武帝記》上:“政出多門,亂其階矣!”
反義詞 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