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遠交近攻
拚音 yuǎn jiāo jìn gōng
解釋 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時戰國時秦國采取的一種外資策略。後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出處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例子 莫若以納遼之幣歸之於金,坐複燕雲故土,正合遠交近攻之計。(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七回)
語法 作主語、定語、賓語;用於戰爭等
典故
戰國後期範雎為秦國籌畫的一種外交策略,即聯合遠邦而攻伐鄰近的國家。
公元前272年,範雎自魏入秦。
次年,向秦昭襄王獻遠交近攻之計。
他說,大王您越過韓、魏領土而攻打強齊,不是好計策。
出兵少,對齊國不構成威脅;出兵多了,則為秦國所力不能支。
得了土地,秦國又不能占有,反而肥了韓、魏。
您不如連結遠邦而攻伐鄰近的國家,所得土地不論多少,都會為秦國所有。
現在舍近而攻遠,實在是很笨的法子。
他的這一建議為秦王所采納,從而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出典】:《戰國策·秦策》三《範雎至秦》:“雎曰:‘大王越韓、魏而攻強齊,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之則害於秦。……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繆乎?’”
【例句】:宋·朱熹《答王南卿》:“在彼不失為遠交近攻之計,而外假存亡繼絕之名,又足以使之怨我而德彼,亦其狡計之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