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猶豫不決
拚音 yóu yù bù jué
解釋 猶豫:遲疑。拿不定主意。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周書·賀拔勝傳》:“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
例子 在決定這件事如何處理時,他變得猶豫不決起來。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處理問題
典故
原作“猶豫未有所決”。
形容拿不定主意。
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兵長驅直入,包圍趙國首都邯鄲。
趙孝成王遣使求救於魏。
魏安厘王派魏將晉鄙率兵救趙,但晉鄙懼怕秦軍,停兵湯陰不進。
這時,魏王又派新垣衍至趙,要求趙尊秦為帝以換取秦國撤兵。
對此,趙王和趙國執政大臣平原君趙勝一時都拿不定主意。
這時,齊人魯仲連前去見平原君,痛斥尊秦為帝的謬論並和新垣衍進行麵對麵的辯論,將其尊秦為帝理由逐條駁斥,使得新垣衍放棄了原來的打算,也堅定了趙王的抗敵決心。
恰在此時,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前來救趙,秦兵退去,趙國得以保全。
【出典】:《戰國策·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秦圍趙之邯鄲。魏安厘王使將軍晉鄙救趙。畏秦,止於蕩陰,不進。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間入邯鄲,因平原君謂趙王曰:‘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已而複歸帝,以齊故。今齊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例句】: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或以為不便,計猶豫未有所決。” 唐·令狐德棻《北周書·賀拔勝傳》:“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