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休戚與共
拚音 xiū qī yǔ gòng
解釋 憂喜、福禍彼此共同承擔。形容關係密切,利害相同。
出處 《晉書·王導傳》:“吾與元規休戚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例子 我們是休戚與共的好同學。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關係密切
休,吉慶,美善,福祿;戚,憂愁,悲傷。
休戚與共:比喻與人同患難,共安樂,感情息息相通。
春秋時期,晉襄公曾孫姬周成人後,根據晉獻公以來國內不留群公子的規定而去洛陽,在周大夫單襄公手下當家臣。
他年紀雖小,但舉止有禮。
並且對晉國事務非常關心。
晉國有難,他就悶悶不樂;晉國有喜慶之事,他也很高興。
他的這些表現很得單襄公的敬重。
單襄公死時,對他的兒子單頃公說,你要好好對待姬周,他這個人將來有可能歸國為君。
他能與晉國共享歡樂,共分憂愁,這說明他不忘本啊!公元前573年,晉國公卿殺死暴虐無道的晉厲公,將姬周迎回晉國為君,是為晉悼公。
【出典】:《國語·周語》:“晉孫談之子周適周,事單襄公,……晉國有憂未嚐不戚,有慶未嚐不怡。襄公有疾,召頃公而告之曰:‘必善晉周,將得晉國。……為晉休戚,不背本也。被文相德,非國何取!’”
【例句】:唐·房玄齡《晉書·王導傳》:“吾與元規(庾亮字)休戚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毛澤東《中國人民誌願軍要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朝兩國同誌要親如兄弟般地團結在一起,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為戰勝共同敵人而奮鬥到底。”
英語 share weal and woe
德語 mit jm Freud und Leid tei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