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弦外之音
拚音 xián wài zhī yīn
解釋 原指音樂的餘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裏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出處 南朝宋·範曄《獄中與諸甥侄書》:“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
例子 自以為這一句是一唱三歎,那一句是弦外之音。(劉半農《奉答王敬軒先生》)
語法 作主語、賓語;比喻言外之意
歇後語 胡琴上吊銅鈴;二胡拉出笛子調
琴音停止後的餘音,比喻言外之意,即言談話語或文章中本義以外所隱含的引申義。
範曄(398-445年),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南)人。
南朝宋史學家。
曾任尚書吏部郎,元嘉初年,為宣城太守,後累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參與機要。
元嘉二十二年末,以參與孔熙先擁立彭城王義康為帝案,事敗被殺,年僅48歲。
範曄不僅是一位史學家,著有《後漢書》,而且還對音樂感興趣,尤其喜歡彈奏民間音樂,彈奏完後靜靜地回味飄蕩在空中的悠長的餘音,從而使身心都得到享受。
【出典】:《宋書》卷69《範曄》1831頁:“吾於音樂,聽功不及自揮,但所精非雅聲,為可恨。然至於一絕處,亦複何異邪。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
【例句】:王國維《人間詞語》:“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 茅盾《房東太太》:“當‘二太太’十分‘好意’地把她得自銀行方麵的‘嚴重’消息鄭重其事告訴我們的時候,我們自然能夠‘意會’到她的弦外之音是什麽了。”
近義詞 言外之意
反義詞 直言直語 , 實話實說
英語 implication
法語 sous-ente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