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夏五郭公
拚音 xià wǔ guō gōng
解釋 《春秋》一書中,“夏五”後缺“月”字,“郭公”下未記事。比喻文字脫漏。
出處 《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於曹。無冰。夏五。”《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羈出奔陳。赤歸於曹。郭公。”
語法 作賓語、定語;指文字脫漏
典故
《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於曹。無冰。夏五。”後無“月”字。
杜預注:“不書月,闕文。”又《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羈出奔陳,赤歸於曹。郭公。”杜預注:“無傳,蓋經闕誤也。”夏五:夏五月。
郭公:古人名。
這兩處都是《春秋》中有脫漏文字的地方。
因以“夏五郭公”比喻書中有缺文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