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吹毛求疵
拚音 chuī máo qiú cī
解釋 求:找尋;疵:毛病。吹開皮上的毛尋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缺點,尋找差錯。
出處 《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之難。”
例子 若吹毛求疵,天下人安得全無過失者?(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一)
語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指故意挑剔
典故
也作吹毛索疵,吹毛求瑕。
比喻刻意挑剔毛病,尋找過錯。
韓非子認為,古代識大體的人,天地萬物無所不知,胸懷象江河、山穀一樣寬闊,一年四季,雲馳風動,無不在其預料之中。
他們不以小聰明來困惑自己,不以個人好惡而影響政治主張。
而是以法術決定國家治亂,以賞罰來區別是非,順乎天理,不傷情性,不去吹開毛發尋找皮膚上的小毛病,也不洗滌汙垢以尋找別人的隱私。
【出典】:《韓非子·大體》:“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穀,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論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例句】:東漢·班固《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今或無罪,為臣下所侵辱,有司吹毛求疵,笞其臣,使證其君,多自以侵冤。”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杜林傳》:“吹毛索疵,詆欺無限。” 西晉·陳壽《三國誌·吳誌·步騭傳》:“伏聞諸典校擿扶細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誣,輒欲陷人以成威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