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置可否
拚音 bù zhì kě fǒu
解釋 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說行,也不說不行。指不表明態度。
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溫欽差聽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例子 吳蓀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轉身就坐在一張椅子裏。(茅盾《子夜》十)
語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表示不敢發表意見
典故
不說對,也不說不對。
指不明確表態。
《官場現形記》五八回:“沈中堂又問他們抵製的法子。有人說:‘應該上個折子,不準他們考差。凡是本衙門差使,都不準派。’又有人說:‘這個翰林隻能算做“頂帶榮身”,不能按資升轉。
’沈中堂聽了,不置可否。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二:“恂如不置可否,隻淡淡一笑,也無心去細看那些貨究竟是怎樣的活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