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治之症
拚音 bù zhì zhī zhèng
解釋 醫治不好的病。也比喻無法挽救的禍患。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太醫診了診脈,說道:‘……此乃不治之症。’”
例子 假使她們真“知道立國數千年的大中華民國”的國民,往往有自欺欺人的不治之症,那可真是沒有麵子了。(魯迅《二心集·以腳報國》)
語法 作賓語;表示治不好的絕症
典故
醫治不好的疾病。
《醒世恒言》卷一○:“太醫診了脈,說道:‘……此乃不治之症。’”《野叟曝言》九九回:“處女失驚道:‘據客官說來,是不治之症,不必診脈的了。’”也比喻無法糾正的壞習慣、壞毛病。
魯迅《二心集.以腳報國》:“假使她們真‘知道立國數千年的大中華民國’的國民,往往有自欺欺人的不治之症,那可真是沒有麵子了。”
近義詞 不可救藥
反義詞 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