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暗渡陳倉
拚音 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釋 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來達到某種目的。也隱喻男女私通。
出處 元·無名氏《暗渡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暗渡陳倉的故事
例子 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攻定三秦,動取五國。(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
語法 作謂語、定語;比喻暗中活動
指劉邦表麵上派人修理山崖上鑿石架木之棧道,而暗地裏卻繞道抄小路襲擊了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渭水北岸),打開了向東進擊,爭奪天下的大門。
後以此典比喻從明麵迷惑敵人,而暗地裏以主力突然襲擊的戰略;亦比喻秘密行動。
公元前206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轄地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市附近)、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市西南南鄭縣),漢王劉邦前往封國時,項羽派了三萬士兵隨從,楚國和其他諸侯國中自願跟隨漢王劉邦的有好幾萬人,他們從杜縣(今陝西西安市東南)南麵進入蝕(子午穀,今陝西西安市西南)中通往漢中的要道。
軍隊一經過就燒毀棧道,以防備諸侯軍隨後偷襲,也是向項羽表示沒有東進的意圖。
到達南鄭時,部將和士兵不少人在半路上逃跑,士兵們唱著思鄉的歌曲,都想回東方去。
韓信勸漢王說:“項羽把有功的部將都封在好地方為王,而唯獨將大王封在南鄭,這是貶謫您。我軍官吏、士兵都是山東人,日夜翹首踮足地盼望東歸,乘著他們這種銳氣加以利用,正可以建立偉大之功業。如果等到將來天下平定,人們都安居了,就不好再利用了。不如決計東進,與天下諸侯決一雌雄”。
漢王采用韓信的計策,從故道(今陝西鳳縣東北)回軍,襲擊雍王章邯(hán含),章邯在陳倉迎擊漢軍,兵敗而逃。
劉邦打開了向東進軍,爭奪天下的大門。
此典又作“暗度陳倉”。
【出典】:《史記》卷8《高祖本紀》367、368頁:“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關中通往漢中重要穀道子午穀)中,去輒燒絕棧道(山崖上鑿石架木構成通道,也稱“閣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
至南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
韓信(後封韓王韓信,非淮陰侯韓信)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貶謫)也。
軍吏士卒皆山東(泛指崤山或華山、函穀關以東廣東地區)之人也,日夜跂(qì器,踮起腳跟)而望歸,及其鋒(銳氣)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複用。
不如決策東鄉(xiàng向,通“向”),爭權天下。
”“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
【例句】: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4折:“一不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96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度陳倉之計。” 清·朱佐朝《軒轅鏡·解糧》:“軍情事,令所當,須教暗裏渡陳倉。”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9回:“莫非他心裏有這段姻緣,自己不好開口,卻‘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也說不定。”
近義詞 暗度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