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醍醐灌頂
拚音 tí hú guàn dǐng
解釋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
出處 唐·顧況《行路難》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
例子 王生聞得,滿心歡喜,卻似醍醐灌頂,甘露灑心,病體已減去六七分了。(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語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典故
醍( ㄊㄧˊ tí 提)醐( ㄏㄨˊ hú 胡):酥酪上凝聚的油。
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比喻以智慧灌輸於人,使人得到啟發。
後來泛用以比喻使人感到頭腦清涼舒適。
唐代顧況《行路難》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清代曹雪芹《紅樓夢》六十三回:岫煙與寶玉談了妙玉為何自稱“檻外之人”的原故。
“寶玉聽了,如醍醐灌頂,‘暖喲’了一聲,方笑道:‘怪道我們家廟說是鐵檻寺呢!原來有這一說’”
近義詞 茅塞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