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如火如荼
拚音 rú huǒ rú tú
解釋 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樣紅,象荼那樣白。原比喻軍容之盛。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
出處 《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繒,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繒,望之如火。” 如火如荼的故事
例子 過了兩年“五四運動”發生了。報紙上的如火如荼的記載喚醒了他的被忘卻了的青春。(巴金《家》六)
語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氣勢
荼,指茅草上開的白花;火,紅色。
如火如荼,原為形容軍容之盛,後泛指氣勢蓬勃旺盛。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在殺了大臣伍員之後,盡管國內連年饑饉,但他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仍於公元前482年,率軍北上,與晉定公會盟於黃池,欲圖爭奪中原霸權。
聞知吳國內部空虛,越王勾踐乘機率師襲吳。
這時,正與晉侯爭霸的吳王夫差聞知此訊大驚。
急忙商議對策。
根據大臣建議,夫差決定仍按原定計劃與諸侯集會,待爭得霸主地位後,再回師擊越。
這樣,當夜夫差便將所率三萬精兵分成中、左、右三個方陣。
中軍,衣服、旗幟、甲胄皆是白色,遠望如一片盛開的白色花朵;左軍,皆赤色,望上去如同熊熊烈火;右軍,皆黑色,望上去如同烏雲翻滾。
次日淩晨,夫差親自指揮,一聲鼓響,三萬將士齊聲狂呼,地動山搖。
見此陣勢,晉定公和其他諸侯都嚇破了膽,隻好乖乖地同意夫差當霸主,而後夫差才還師吳國,抗擊越國入侵。
【出典】:《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增,望之如荼。王親秉鉞,載白旗以中陳而立。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增望之如火。右軍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烏羽之矰,望之如墨。為帶甲三萬,以勢攻,雞鳴乃定。既陣,去晉軍一裏。昧明,王乃秉袍,親就鳴鍾鼓,丁寧、錞於振鐸,勇怯盡應,三軍皆嘩扣以振旅,其聲動天地。”
【例句】:茅盾《清明前後》:“她跟著學校撤到武漢,就卷入了那時候如火如荼的抗敵高潮。”
反義詞 無聲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