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忍辱含垢
拚音 rěn rǔ hán gòu
解釋 忍、含:忍受。忍受恥辱。
出處 《後漢書·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例子 十年的~,十年的臥薪嚐膽,算結晶成為了自盧溝橋事變以來的神聖的雪恥戰爭。 郭沫若《羽書集·把精神武裝起來》
語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指忍受恥辱
典故
垢:通“詬”,恥辱。
忍受恥辱。
《楚辭.離騷》:“屈心而抑誌兮,忍尤而攘詬。”王逸注:“尤,過也;攘,除也;詬,恥也。言已所以能屈案心誌,含忍罪過而不去者,欲以除去恥辱。”漢.班昭《女誡.卑弱》:“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亦作“忍恥含垢”。
宋.蘇軾《上韓樞密書》:“好兵始禍者既足以為後嗣之累,則凡忍恥含垢以全人命,其為子孫之福,審矣。”亦作”忍恥含羞”。
宋.無名氏《錯立身》戲文一三出:“撞府共衝州,遍走江湖之遊。身為女婿,隻得忍恥含羞。”亦作“忍辱含羞”。
《西遊記》七二回:“隻變做一個餓老鷹,雕了他的衣服。他都忍辱含羞,不敢出頭,蹲在水中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