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覆醬瓿
拚音 fù jiàng bù
解釋 瓿(bù布):古代陶製容器,圓口深腹圈足,猶今之罐子。醬瓿:盛放醬類的罐子。西漢著名學者揚雄,淡泊名利,潛心鑽研學術,撰成《太玄》《法言》等專著,並傳授給他的學生侯芭。另一位著名學者劉歆看了這些書後,對揚雄說:“你是白受累了!現在的讀書人有利祿可圖,但還不能弄懂《易經》,又怎麽還去研究你的《太玄》呢?恐怕後人會拿這本書去當醬罐的蓋子了。”揚雄隻是一笑了之,並沒有回答。後以此為典,言著作無人理解,毫無價值,多用於自謙之辭。
例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陸機入洛,欲為《三都賦》,聞左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雲書雲:‘比聞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醬甕耳!’”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學不逮文,而信偽迷真者,樓護是也。醬瓿之議,豈多歎哉!” 北周·庾信《謝滕王集序啟》:“至於凋零之後,殘缺所餘,又已雜用補袍,隨時覆醬。” 唐·陸龜蒙《襲美見題郊居因次韻酬之以申榮謝》:“莫問鹽車駿,誰看醬瓿玄。” 宋·王安石《進字說》:“但可與人漫醬瓿,豈能令鬼哭黃昏。” 宋·陸遊《病起鏡中見白發》:“覆瓿書成空自苦,擊轅歌罷遣誰聽?” 宋·陸遊《秋晚寓歎》:“著書終覆瓿,得句漫投囊。” 元·耶律楚材《再用韻寄摶霄》:“鄙論我甘蒙醬瓿,雄材君已露囊錐。” 明·唐寅《除夜坐蛺蝶齋中》:“一卷文章塵覆瓿,兩都蹤跡雪隨驢。” 清·李漁《閑情偶記·詞曲部》:“著書惟供覆瓿之用,雖多亦奚以為?” 清·袁枚《與汪可舟書》:“悠悠人世,本少知音,駿骨牽鹽,玄文覆醬……未遇真知風雅之人故也。” 清·趙翼《穆庵侍讀見餘近作枉贈佳章奉答》:“鞭長難獲揚雄瓿,綆短方思董生帷。” 清·惲敬《答伊揚州書》:“恐文質無所底,……亦終歸覆醬瓿,貯敝筐而已。” 清·王鵬運《摸魚兒·以匯刻宋元人詞》:“文章事,覆瓿代薪朝暮,新聲那辨鍾缶?” 清·黃遵憲《雜感》:“欲從覆醬瓿,已難拾灰燼。” 清·康有為《與菽園論詩》:“吟風弄月各自得,覆醬燒薪空爾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