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權宜之計
拚音 quán yí zhī jì
解釋 權宜:暫時適宜,變通;計:計劃,辦法。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采取的辦法。
出處 《後漢書·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權宜之計的故事
例子 自成心中認為成立娘子軍隻是一時權宜之計,往後怎麽個辦法,他還沒有想妥當。(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五章)
語法 作主語、賓語;用於事情
典故
原指因時因事而變通處理方法。
後泛指在不得已情況下暫且采取的一種臨時措施。
王允(137-192年),字子師,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王允“少好大節,有誌於立功。”獻帝初,官至司徒,守尚書令,時董卓專權,又有呂布為其爪牙。
王允秘密串聯,聯絡朝臣,同時又以美人計離間董卓、呂布關係,從而誅滅董卓。
但是自此之後,王允以為大禍已去,不再審時度勢,相機處理,屬下也都離心離德,以致不久之後,董卓餘部發動叛亂時,王允慘遭滅族之禍。
【出典】:《後漢書》卷66第2176頁《王允傳》:“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即殲滅,自謂無複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例句】: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我叫你去,不過權宜之計,如何卻做出這般沒天理事體。”
反義詞 百年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