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秋毫無犯
拚音 qiū háo wú fàn
解釋 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後漢書·岑彭傳》:“持軍整齊,秋毫無犯。”
例子 老夫一生公廉正直,與人秋毫無犯。(元·嶽伯川《鐵拐李》第二折)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軍紀嚴明
秋毫:秋天鳥獸新長出極細微絨毛,比喻微小事物。
此典指韓信稱讚劉邦率軍西進,一路上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百姓利益。
後以此典比喻軍隊紀律嚴明;又比喻為人清正廉潔。
在蕭何再三推薦下,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
劉邦便問計於韓信。
韓信分析了楚項羽、漢劉邦雙方之形勢,指出:項羽不僅性情暴躁、眼光短淺、用人不能放手;而且,對軍隊不能約束。
項羽軍隊所到之處,老百姓受到極大摧殘和損害,百姓因此十分不滿。
項羽表麵看來很強大,實際上很容易打敗。
自從漢王您進入武關(今陝西商南縣東南丹江上,古代通往關中的重要關口),沒有絲毫侵犯百姓利益,廢除秦朝苛刻法令,與秦地百姓立約,頒布了三條法令,秦地百姓沒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稱王的。
此典又作“秋毫不犯”。
【出典】:《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2612頁:“大王之入武關,秋豪(通“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
【例句】: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岑彭傳》:“彭首破荊門,長驅武陽,持軍整肅,秋毫無犯。” 唐·李白《永王東巡歌》:“秋毫不犯三吳悅,春日遙看五色光。 元·嶽伯川《鐵拐李》第2折:“老夫一生公正廉直,與人秋毫無犯。”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2回:“我與民秋毫無犯,哪得財物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