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居安思危
拚音 jū ān sī wēi
解釋 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裏,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出處 《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居安思危的故事
例子 得寵思辱,居安思危(清·錢彩《說嶽全傳》第六十回)
語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勸誡人
意謂在和平安定之時,要時刻保持戒備,以防止各種禍患的發生。
公元前564年,中原霸主晉悼公率領諸侯兩度伐鄭,迫使鄭國背楚向晉。
戰爭勝利後,晉悼公將鄭國為求和而進獻的許多禮物如樂師、樂器分出一半賜給大夫魏絳,以酬勞他幫助自己“八年之中,九合諸侯”,為建立霸業而立下的功勳。
魏絳推辭不要並上書晉悼公說:“和戎狄修好,是國家的福氣。八年之中,九次會合諸侯,是仰仗您的威靈和參予其事的各位大夫的功勞,我有什麽貢獻呢?不過我希望您既要安於目前的歡樂,又要作長遠打算。《尚書》說:‘居安思危’。有這樣的思想才能有準備,有了準備才能免於禍患。我不揣冒昧,謹以此言來規戒您。”晉悼公十分欣賞他的這些話,並堅持將金石之樂賜給了魏絳。
【出典】:《左傳·襄公十一年》:“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曰:‘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請與子樂之。’辭曰:‘夫和戎狄,國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諸侯,諸侯無慝,君之靈也,二三子之勞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願君安其樂而思其終也。……《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
【例句】: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或奢以儉,斯由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