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接踵而至
拚音 jiē zhǒng ér zhì
解釋 指人們前腳跟著後腳,接連不斷地來。形容來者很多,絡繹不絕。
出處 《戰國策·齊策三》:“子來,寡人聞之,千裏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眾乎!”
例子 台灣之割,青島之割,威海之割,接踵而至。(章炳麟《箴新黨論》)
語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麵語
典故
踵:腳後跟。
一個跟著一個到來。
形容很多人接連來到。
《東周列國誌》第八十二回:“衛之使者接踵而至。”《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目今倘不一戰卻敵,張我國威,恐怕訂城下之盟,割土地,輸歲幣,接踵而至。”也作【接踵而來】。
張天民《路考》:“卡車馳行在公路上,一眨眼,一塊路標:‘傍山險路!’一眨眼又是一塊路標:‘連續轉彎!’接著象‘慢行!’、‘危險’!‘鳴笛!’諸如此類嚇人的詞句和驚歎號接踵而來,總是讓你提心吊膽!”又有 ① 【接踵而生】。
清.錢泳《履園叢話.考索.古今人表》:“餘獨謂不然,蓋上古之世,聖明帝王接踵而生,故聖人、仁人、智人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