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歿而不朽
拚音 mò ér bù xiǔ
解釋 歿:死。人雖然死了,名聲或事業長存。
出處 唐·白居易《與劉總詔》:“卿之先父,為朕元臣,大節殊功,歿而不朽。”
例子 竟以盜憎,遂死王事,~,風聲凜然。 《舊唐書•忠義下》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的名聲或功績等
典故
謂身雖死而聲名、事業長存。
唐.白居易《與劉總詔》:“卿之先父,為朕元臣,大節殊功,歿而不朽。”宋.王禹偁《讓西京留守表》:“伏望陛下憫念桑榆,寢停綸綍,放歸私第,明告公朝,則老臣知止之榮歿而不朽。”亦作“歿而無朽”。
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憑風雲於異代,照日月於殊塗,逝者有知,歿而無朽。”亦作“沒而不朽”。
唐.陳子昂《周故內供奉學士懷州河內縣尉陳君碩人墓誌銘》:“昔子雲稱李元,常璩敘令伯,皆沒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