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告朔餼羊
拚音 gù shuò xì yáng
解釋 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隻殺一隻羊應付一下。後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
出處 《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愾羊。”
例子 不過外蒙古一部分,已不啻告朔餼羊,名存實亡了。(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八回)
語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典故
《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西周時期,諸侯每月初一規定應祭祀祖廟,祭時要用活羊。
這一奴隸製社會的禮製,到春秋時期,自魯文公始,諸侯便不親臨祭祀,隻是送一隻活羊應付一下。
子貢以為這種做法名存實亡,因而主張取消。
孔子堅持保留舊禮製,所以反對子貢的意見。
後以“告朔餼羊”比喻辦事不認真負責,敷衍塞責。
《佩文韻府》卷二十二(下)“羊。餼羊”下引柳宗元詩:“合樂來儀鳳,尊祠重餼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