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浮家泛宅
拚音 fú jiā fàn zhái
解釋 泛:漂浮;宅:住所。形容以船為家,在水上生活,漂泊不定。
出處 《新唐書·張誌和傳》:“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
例子 明太祖為懲罰叛逆,不準他們在岸上落腳,因而浮家泛宅在富春江上,以打魚為生。(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語法 作賓語、定語;指浪跡江湖
典故
原指以船為家,飄浮不定。
借喻古代隱士的江湖隱逸之趣,後又用喻遊山玩水。
出自唐張誌和事跡。
見“煙波釣徒”。
顏真卿為湖州刺史時,張誌和曾前往拜訪。
真卿看到他的船已十分破舊,便要為他更換住處。
他說:“我願意這樣浮家泛宅,往還於苕(tiáo條,水名,在今浙江省北部)、霅(zhà,水名,東西苕溪匯合之後的名稱,在今浙江吳興境內。)之間。”
【出典】:《新唐書》卷196《隱逸·張誌和傳》5609頁:“顏真卿為湖州刺史,誌和來謁,真卿以舟敝漏,請更之,誌和曰:‘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
【例句】:宋·陸遊《秋夜懷吳中》詩:“更堪臨水登山處,正是浮家泛宅時。” 宋·胡仔《滿江紅》:“浮宅泛家,何處好,苕溪清境。” 清·蒲鬆齡《聊齋誌異·白秋練》:“翁登其舟,窺見秋練,心竊喜,而審詰邦族,則浮家泛宅而已。” 陳寅恪《辛卯廣州元夕用東坡韻》:“浙茅炊劍朝朝飯,泛宅浮家處處船。”
近義詞 浪跡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