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分路揚鑣
拚音 fēn lù yáng biāo
解釋 揚鑣:指驅馬前進。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幹各的事。
出處 《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例子 我們彼此之間感情不和,早已分路揚鑣了。
語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麵語
故事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洛陽縣官元誌與禦史中尉李彪在路上相遇,雙方都認為自己的官職比對方的高而互不相讓,就去找孝文帝評理。孝文帝說:“洛陽是寡人的京城,應該分路揚鑣。你們各走各的道就是。”
鑣(biāo標)馬勒子。
揚鑣,把馬勒子向上提,驅馬前進。
指分路而行,也指雙方才力相敵、各有千秋、各占地位。
後又喻誌趣不同,各走各的路。
本於北魏拓跋誌故事。
拓跋誌,字猛略,烈帝之後,少即曆覽書傳,有文才、幹練善辯。
誌任洛陽令時,曾不避強悍,與禦史中尉李彪爭路,並同入見高祖,各陳己見。
李彪說,禦史中尉隻為太子宮門車蓋退避,哪有縣令與臣抗衡的道理。
拓跋誌說,普天之下誰不編入戶籍,我是神都縣令,豈能俯同眾官,避讓禦史中尉?高祖解勸道:“你二人可分路揚鑣。”出宮之後,誌就與彪用尺量道,各取一半而行。
於是,高祖稱讚誌說:“這孩子有出息!真是王孫公子,不雕自成。”
【出典】:《魏書》卷14《神元平文諸帝子孫烈傳第二》363頁:“誌……為洛陽令,不避強禦,與禦史中尉李彪爭路,俱入見,麵陳得失。彪言,禦史中尉避承華車蓋,駐論道劍鼓,安有洛陽縣令與臣抗衡。誌言神鄉縣主,普天之下誰不編戶,豈有俯同眾官,[趨]避中尉?高祖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及出,與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高祖謂邢巒曰:‘此兒竟可,所謂王孫公子,不鏤自雕。’巒曰:‘露枝霜條,故多勁節,非鸞則鳳,其在本枝也。’員外郎馮俊,昭儀之弟,恃勢恣撾(zhuā抓,敲打、擊。)所部裏正。誌令主吏收係,處刑除官。由此忤旨,左遷太尉主簿。俄為從事中郎。”
【例句】:《北史·文苑傳序》:“梁自大同之後,雅道淪缺,漸乖典則,爭馳新巧。簡文、湘東啟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揚鑣。” 《南史·裴子野傳》:“蘭陵蕭琛言其評論可與《過秦》、《王命》分路揚鑣。” 《隋書·文學傳序》:“徐陵、庾信分路揚鑣。” 唐·顏師古《漢書·敘例》:“六藝殘缺,莫睹全文,各自名家,揚鑣分路。” 明·沈德符《野獲編·兵部·武臣好文》:“時汪太函、王龠(yuè月)州,並稱其文采,遂儼然以風雅自命。幕客郭造卿輩,尊之為元敬詞宗先生,幾與縉紳分道揚鑣。”
近義詞 分道揚鑣
英語 separate and go different 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