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相時而動
拚音 xiàng shí ér dòng
解釋 觀察時機,針對具體情況采取行動。
出處 《左傳·隱公十一年》:“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
例子 顯和具陳宜杜門晦跡,~,孝武深納焉。 《周書•宇文神舉傳》
語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
典故
觀察好時機再采取行動。
宇文顯和(498-554年),宇文泰族弟,性謹嚴,頗涉經史,臂力絕人,深得魏孝武帝元修信賴。
高歡父子專權時,二人共商西遷之計,入關後任車騎大將軍,加散騎常侍。
孝武帝元修為太子時,朝政混亂,元修問安身之計,宇文顯和勸告他應關閉大門,隱藏行蹤,觀察時機,然後再采取行動。
孝武帝深以為然,依計而行。
【出典】:《周書·宇文顯和傳》卷40,713頁:“魏孝武之在藩也,顯和早蒙眷遇,時屬多難,嚐問計於顯和。顯和具陳宜杜門晦跡,相時而動。孝武深納焉。”
近義詞 相機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