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夕惕若厲
拚音 xī tì ruò lì
解釋 若:如;厲:危。朝夕戒懼,如臨危境,不敢稍懈。
出處 《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例子
常恐殞越,辜負國恩;寤寐永歎,夕惕若厲。
★《三國演義》第七三回
語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書麵語
典故
惕:小心謹慎。
厲:危險。
到了夜晚,還是謹慎戒懼,如同遇到危險一樣。
表示無時不處在警惕之中。
語出《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漢.應劭《風俗通義.過譽》:“今(葛)興官尊任重,經略千裏,當聽訟侍祠,班詔勸課,早朝旰食,夕惕若厲,不以榮祿為樂,而以黔首為憂。”漢.張衡《思玄賦》:“夕惕若厲,以省愆兮。”《後漢書.方術傳.謝夷吾》:“臣以頑駑,器非其疇,屍祿負乘,夕惕若厲,願乞骸骨。”《晉書.惠帝紀》:“永平元年春正月乙酉,詔曰:‘朕賴祖宗遺靈,宰輔忠賢,得以眇身,托於群後之上,昧於大道,不明於訓,戰戰兢兢,夕惕若厲’。”宋.田錫《天機論》:“位至尊而心至謹,夕惕若厲,日新厥德,所以天降其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