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隻雞絮酒
拚音 zhī jī xù jiǔ
解釋 指悼念故人,祭品菲薄。
出處 《後漢書·徐徲傳》:“徲嚐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及瓊卒歸葬,徲乃負糧徒步到江夏赴之,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
例子 以~酬韻香,韻香必含笑於九泉。 清·無名氏《帝城花樣•韻香傳》
語法 作賓語、定語;指悼念故人
故事 漢朝時期,徐稚受太尉黃瓊所薦而當官,後來離職。黃瓊病故歸葬故鄉,徐稚則在家裏燒烤一隻雞,用一兩棉絮漬酒後曬幹裹住雞,背上幹糧到黃瓊的家鄉江夏去拜祭。在黃瓊的墳前,他用水漬棉出酒,拜祭完畢就回家
典故
謝承《後漢書.徐稚傳》:“稚前後為州郡選舉諸公所辟,雖不就,及其死,萬裏赴吊。常於家預炙雞一隻,以一兩綿絮漬酒,日中暴幹以裹雞,徑到所赴塚隧(塚,墳;隧,墓道。塚隧,指墳墓)外,以水漬綿,使有酒氣,鬥米飯,白茅為藉。以酒置前,酹酒畢,留謁(名帖)即去,不見喪主。”
徐稚被黃瓊等人所征召,雖然沒有趨從赴命,但心中卻不忘感念,故人死後,他不怕路遠前去墳前吊唁,以隻雞絮酒致奠,卻從來不見喪主。
後因以“隻雞絮酒”用於祭文中,表示祭品菲薄。
又常以“絮酒”用為吊喪致祭的典故。
《清詩別裁》九錢芳標《清明偕鍾宛兄展墓有感》:“往事蒼涼不可論,傷心絮酒拜鬆門。”
近義詞 炙雞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