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朝不慮夕
拚音 zhāo bù lǜ xī
解釋 早晨不能知道晚上會變成什麽樣子或發生什麽情況。形容形勢危急,難以預料。
出處 晉·李密《陳情表》:“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例子 這位老人病勢垂危,已經氣息奄奄,朝不慮夕。
語法 作謂語、定語;形容形勢危急或境況窘迫
亦作“朝不謀夕”,“朝不及夕”,形容形勢極其危急,隻能顧眼前,不暇作長久打算。
公元前542年,魯國大夫穆叔參加諸侯澶淵之盟回國,進見孟孝伯,對他說,趙武將死了。
他的話毫無遠慮,不象百姓的主人,而且年紀不到五十,絮絮叨叨好象八九十歲的人,他不能活得很長了。
如果趙武死了,韓起將掌握晉國政權,您何不對季孫提起此事,可以及早建立友好。
如不這樣,魯國可要危險了。
孟孝伯說,人一輩子能有多久,誰能沒有點得過且過?早晨活著到不了晚上,哪裏用得著去建立友好?穆叔出去,告訴別人,孟孝伯將要死了。
我告訴他趙武得過且過,但他又超過了趙武。
於是他又和季孫提到此事,季孫也沒有采納。
次年,趙武死,晉國公室地位下降,政出多門,韓起擔任正卿,不能使晉國繼續當霸主。
魯國不堪晉國的無厭誅求,因而有了平丘之會。
【出典】:《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三十一年春王正月,穆叔至自會,見孟孝伯。語之曰:‘趙孟將死矣。其語偷,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而諄諄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若趙孟死,為政者其韓子乎!吾子盍與季孫言之,可以樹善,君子也。晉君將失政矣,若不樹焉,使早備魯,既而政在大夫,韓子懦弱,大夫多貪,求欲無厭,齊、楚未足與也,魯其懼哉!’孝伯曰:‘人生幾何,誰能無偷?朝不及夕,將安用樹?’穆叔出而告人曰:‘孟孫將死矣。吾語諸趙孟之偷也,而又甚焉。’又與季孫語晉故,季孫不從。及趙文子卒,晉公室卑,政在侈家。韓宣子為政,不能圖諸侯。魯不堪晉求,讒慝弘多,是以有平丘之會。”
【例句】:《左傳·昭公元年》:“吾儕偷食,朝不謀夕,何其長也?” 西晉·李密《陳情表》:“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宋·沈作哲《寓簡》:“甚矣!子之貧,朝不謀夕,而無憔悴之色。”
近義詞 朝不謀夕
反義詞 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