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言不由衷
拚音 yán bù yóu zhōng
解釋 由:從;衷:內心。話不是打心眼裏說出來的,即說的不是真心話。指心口不一致。
出處 《左傳·隱公三年》: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楊伯峻注:“人言為信,中同衷。”
例子 旋複下一通令,洋洋灑灑,約一二千言,小子因他言不由衷,不願詳錄。(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十八回)
語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心口不一致
原作“信不由衷”,指雙方協定並非出於內心誠意。
後用為言不由衷,表示心口不一,所言非出至誠。
平王東遷後,鄭武公、鄭莊公父子相繼以諸侯供職王室,掌握實權。
為了削弱鄭國實力,周平王有時也讓西虢公參預政事,鄭莊公很不高興。
這時,周平王又害怕與鄭國關係惡化而將自己太子和鄭莊公太子互相交質於對方。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桓王即位,將國家政權完全交給西虢公,周、鄭關係惡化並發生了戰爭。
對此,左丘明評價說:“不是出自內心的信任,即使有了抵押品也沒有什麽益處。”
【出典】:《左傳·隱公三年》:“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潤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
【例句】:三國魏·臧洪《答陳琳書》:“且以子之才,窮該典籍,豈將暗於大道,不達餘趣哉!然猶複雲雲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將以救禍也” 元·托托《宋史·何鑄傳》:“士大夫心術不正,徇虛以掠名,托名以規利,言不由中,而首尾向背。” 清·蒲鬆齡《聊齋誌異·賈奉雉》:“實相告,此言不由中,轉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複憶之也。”
反義詞 由衷之言 , 言之有信 , 出自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