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信口雌黃
拚音 xìn kǒu cí huáng
解釋 信:任憑,聽任;雌黃:即雞冠石,黃色礦物,用作顏料。古人用黃紙寫字,寫錯了,用雌黃塗抹後改寫。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
出處 晉·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例子 如果孫俊英按事實講也沒有什麽,但是她加油添醋,信口雌黃,憑空捏造,極盡誣蔑挑撥之能事。(馮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
語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說話隨便
歇後語 指到黃牛便是馬
故事 晉朝清談家王衍擔任元城縣令時很少辦公事,經常約人在一起沒完沒了地閑聊。他最喜歡老子和莊子的玄理,清談時手裏拿著鹿尾拂塵,侃侃而談,經常前後矛盾,漏洞百出,有人質疑時,他隨口更改,隨心所欲。人們說他是“口中雌黃”
原為“口中雌黃”。
信口:隨便開口。
雌黃:礦物名,即雞冠石,黃色,可作顏料。
古人寫字多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塗了重寫。
典出晉王衍之事跡。
比喻不顧實際,輕下論斷,隨便亂說。
王衍(256-311年),字夷甫,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出身士族,先後任中書令、尚書令、司徒、太尉等要職。
當時皇族爭權混戰,各族人民紛紛起義,匈奴貴族劉淵趁機起兵,西晉政權岌岌可危。
而王衍卻隻圖自保,派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青州刺史,己則朝中執政,自以為狡兔三窟。
後被石勒俘虜,為保全性命,曾勸其稱帝,但終為石勒所殺。
王衍少時,風姿嫻雅,每日以清談老莊為事。
談論中稍有不合義理之處,便隨時改動,時人稱之為“口中雌黃”。
【出典】:《晉書》卷43《王戎附王衍傳》1236頁:“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
【例句】:《明史·馬孟禎傳》:“愛憎由心,雌黃信口,流言蜚語,騰入禁庭。” 清·張雲璈《察吏行》:“太守觀察本切近,豈肯信口生雌黃。” 《魯迅書信集·致李秉中》:“近常從事於翻譯,間有短評,涉及時事,而信口雌黃,頗招悔尤,倘不再自檢束,不久或將不能更居上海矣。”
英語 make irresponsible remarks < talk sheer nonsense; wag one's tongue too freely>
日語 口から出 (で)まかせを言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