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宵衣旰食
拚音 xiāo yī gàn shí
解釋 宵:夜間;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來,時間晚了才吃飯。形容為處理國事而辛勤地工作。
出處 南朝陳·徐陵《陳文帝哀冊文》:“勤民聽政,旰衣宵食。”
例子 若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大臣。(《舊唐書·劉蕡傳》)
語法 作主語、謂語、定語;用於書麵語
宵:夜;旰(gān幹):晚上。
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入夜才吃飯。
亦作“奸食宵衣”。
比喻勤於政事。
出自唐文宗之語。
唐文宗的事跡參見“義憤填膺”條。
他在位之初,曾頒了一道試賢良策,其中講到自己任用賢良,警惕小人,“宵衣旰食”,希望能遠追三皇五帝的軌跡,把祖宗留下來的基業發揚光大。
【出典】:《舊唐書》卷190下《文苑下·劉蕡傳》5064頁:“朕顧惟昧道,祇荷丕構,奉若謨訓,不敢怠荒。任賢惕厲,宵衣旰食,詎追三五之遐軌,庶紹祖宗之鴻緒。”
【例句】:唐·白居易《杭州刺史謝上表》:“旋屬方隅不寧,朝廷多事,當陛下旰食宵衣之日,是微臣輸肝寫膽之時。”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刑法誌》:“伏以皇帝陛下,德合上玄,運膺下武,旰食宵衣而軫念,好生惡殺以推仁,幾措典刑,固無冤枉。” 明·陳汝元《金蓮記·射策》:“奮乾綱旰食宵衣,持國柄敬天慰廟。” 清·徐元文等《明史·王直傳》:“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與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恥。”
英語 getting up before dawn and eating late (busy with state affa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