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勿忘在莒
拚音 wù wàng zài jǔ
解釋 比喻不忘本。
出處 《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於莒也。”
語法 作謂語;比喻不忘本
典故
漢.劉向《新序.雜事四》:“桓公(齊桓公,即齊公子小白,春秋時五霸之一)與管仲、鮑叔(即鮑叔牙,春秋時齊國大夫)、寧戚(寧或作‘寗’,見‘寧戚飯牛’)飲酒,桓公謂鮑叔:‘姑為寡人祝乎?’鮑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無忘其出而在莒也(齊桓公為公子時,為避齊襄公之亂,曾逃居莒地。參閱‘射鉤’)。使管仲無忘其束縛而從魯也(管仲隨公子糾為避齊難而逃到魯國)。使寧子無忘其飯牛於車下也。’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二大夫皆無忘夫子之言,齊之社稷必不廢矣。’此言常思困隘之時,必不驕矣。”
春秋時,齊桓公有一次與管仲、鮑叔牙、寧戚一起飲酒,席間請鮑叔牙為自己作祝詞。
鮑舉杯祝願桓公勿忘在莒之難,並希望管仲、寧戚不要忘記過去自己所遭受的困厄。
桓公聽了這番話,表示決不忘鮑叔的忠言,認為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國家不致衰亡。
後借用“勿忘在莒”的典故,比喻勉勵人不要忘記過去的艱難困苦,以恢宏誌氣,自強不懈。
宋蘇軾《次王晉卿煙江疊嶂圖》詩:“願君終不忘在莒,樂時更賦囚山篇(唐.柳宗元有《囚山賦》,或指此)。”李綱《建炎行》:“嚐膽思報吳,枕薦懲在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