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城下之盟
拚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解釋 指在敵方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服的和約。
出處 《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例子 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誌。君民效死,與城俱碎,豈肯為城下之盟哉。(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五十五回)
語法 作主語、賓語;用於政治與軍事方麵
典故
指因敵人兵臨城下而被迫簽訂的屈辱性的條約。
公元前700年,楚武王出兵伐絞。
大兵壓境,絞國士兵堅守城邑,閉門不出。
楚國大夫屈瑕建議,絞國地小而其人民性情急躁,急躁就少謀。
請對我們打柴的人不要加以幹涉以此來引誘他們上當。
楚王采納了這一建議,一舉打敗絞軍,逼迫絞國在城下簽訂了屈辱的條約。
【出典】:《左傳·桓公十二年》:“楚伐絞,軍其南門。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徙於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例句】:《左傳·宣公十五年》:“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裏,唯命是聽。” 元·托托《宋史·寇準傳》:“(王欽若曰)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
反義詞 自食其力 , 自強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