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誠惶誠恐
拚音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解釋 誠:實在,的確;惶:害怕;恐:畏懼。非常小心謹慎以至達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出處 漢·杜詩《乞退郡疏》:“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
例子 一些成了驚弓之鳥的部員們算也誠惶誠恐地先後把那段危險的地麵通過了。(郭沫若《北伐途中》二十一)
語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帶有幽默或諷刺
誠,實在,的確。
“誠惶誠恐”是封建時代臣下上給皇帝奏章中的常用語。
表示對皇帝極其尊敬,實在感到畏懼不安。
後也用於含譏諷意味的不安表現。
杜詩(?-38年)字君公,河內汲(今河南汲縣)人。
少有才能,王莽時曾為郡功曹;更始入關,又任職大司馬府,後降劉秀,任侍禦史等職。
建武七年(31年)擢南陽太守,輕徭薄賦,獎勸農業,“造作水排,鑄作農器”。
當地百姓稱頌他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光武帝大封功臣時,杜詩以降臣而居高位,心中十分不安,因而上書要求讓出南陽太守職位,降級使用。
他說:“我的才能本來極其平庸,隻是在您開創大業之時,有才能的人大多隨軍戰鬥,人才十分缺乏,才使我得受大恩。以致讓許多有功之臣懷才不遇而不滿,對此,我心中十分惶恐不安。”光武帝因為他有行政才幹,始終沒有批準他的要求。
【出典】:《後漢書》卷31第1096頁,《杜詩傳》:“‘臣詩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創製大業,賢俊在外,空乏之間,超受大恩,牧養不稱,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帝惜其能,遂不許之”。
【例句】: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詔恃表》“臣植誠惶誠恐,頓首頓首。”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潮州刺史既免刑誅,又獲祿食。聖恩弘大,天地莫量,破腦刳心,豈足為謝,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
反義詞 處之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