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撥亂反正
拚音 bō luàn fǎn zhèng
解釋 亂:指亂世;反:通“返”,回複。消除混亂局麵,恢複正常秩序。
出處 《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例子 今天運將轉,不過數十年,真人當出,撥亂反正。(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三十二)
語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糾正重大錯誤
故事 封建社會為了鞏固其等級製度和宗法製定一些禮教,儒家代表孔子提倡禮治,要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遵守禮製,安於其位,秦末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嚴重衝擊了封建禮教,漢朝建立後,命人重修禮儀以正君臣之位,起到撥亂反正的作用
撥:治理。
反:通“返”。
謂治理亂世,使之恢複正常安定。
《漢書·武帝紀·讚》說:“漢朝建立之後,社會上各種弊病叢生,漢高祖撥亂反正,治理亂世,使之恢複正常安定。文帝、景帝努力使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後以“撥亂反正”為典,指治平亂世,回複正常,又作“撥亂反治”。
【出典】:《漢書》卷6《武帝紀·讚》212頁:“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另《漢書》卷22《禮樂誌》1030頁、1035頁:“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猶命叔孫通製禮儀,以正君臣之位。”“及王莽為宰衡,欲耀眾庶,遂興辟癰,因以篡位,海內畔(通“叛”)之。
世祖(指後漢光武帝劉秀)受命中興,撥亂反正,改定京師於土中。
”
【例句】:漢·桓寬《鹽鐵論·詔聖》:“高皇帝時,天下初定,發德音,行一卒之令,權也。非撥亂反正之常也。” 唐·杜甫《朝享太廟賦》:“向不遇撥亂反正之主,君臣父子之別;弈葉文武之雄,注意生靈之切。”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張行成傳》:“有隋失道,天下沸騰,陛下撥亂反正,拯人塗炭,何周、漢君臣所能比數。”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一折:“實不相瞞,區區見五代之亂,天下塗炭極矣,常有撥亂反治之誌,奈無寸土為階。” 明·王世貞《鳴鳳記》:“近聞得朝中奸相弄權,朋黨誤國,此正臣子撥亂反正之時。” 清·顧炎武《與潘次耕劄五首》之一:“君子之為學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撥亂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勢之何以流而至於此,則思起而有以救之。”
英語 dispel chaos and restore peace
俄語 нормализовáть обстанóвку
日語 混亂(こんらん)を治(おさ)めて,正常にもどす
法語 écarter les troubles et rétablir l'ordre
德語 das Chaos beseitigen und die Ordnung wiederherstellen